神权政治之绳(为什么古代西方是神权至上)

雪中漫步

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414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
良渚古城为何算国家?

目前已知的良渚遗址分布面积100多平方公里,其中良渚古城是良渚古城的核心。良渚古城距今已有5300多年的历史,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。据估计,如果动员1万人利用农闲时间建造,需要近30年才能完工。良渚古城和此前发现的翻山、尧山、莫角山、唐山、温家山、边家山等100多处遗址,使良渚地区5000年前的人文景观逐渐清晰。

良渚古城考古发掘组长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表示,良渚古城的布局与后世的北京非常相似,分为宫殿区、内城区、城市和外墙。宫殿区位于一座15米高的塔楼内。人工高台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,土方量相当于古埃及大金字塔。宫殿区域发现了长约15米的木构件。可以想象,这座宫殿一定非常宏伟。这个文明要能够建设巨大的工程,必须高度发达、高度组织化,并有以农业为基础的强大支撑力量。

宫殿被内城包围。 2007年确认其范围为3平方公里。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大,但其面积相当于4个北京故宫。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,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。由于内城建在沼泽上,先民们把从远山采来的石头铺在地上,然后在石头上堆上黄粘土。内城周围有一圈城墙,宽度从20米到150米不等。剩余高度约4米,环周长6公里。由此,考古学家可以准确计算出其土方量。

2010年,在内城外围发现了外城。人们发现,良渚古城的面积实际上有8平方公里。这一规模在当时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无与伦比的。

考古揭示了良渚古城的面貌。当时最有权势的人住在高台上的宫殿里,工匠则住在城外、靠近河边的地方。有点像今天江南的古镇,农民住在城外。内城外的河流宽约50米,但人们经常在里面倾倒垃圾。最终,河水最窄处只有十、二十米。里面发现的陶器、木器、骨器、玉器等遗骸揭示了当时的生活状况。外城墙是内城的复制品。城墙外最宽的水面长达数千米。 “感觉就像梁山的水一样,外地人不容易进来,风景也很美。”刘斌说道。

那么,古城为何建在这里呢?原来,杭州是一片适合水稻种植的平原和沼泽地区,适宜生活和生产,附近有山脉,提供矿产、木材和动物资源。从这里沿条河至太湖仅60公里。交通便利,远离周边异文化。后方地区远离战争威胁,因此这里成为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域。

神权政治之绳(为什么古代西方是神权至上)

(图片来源互联网,侵删)

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

在良渚古城西北十多公里处,考古学家发现了11座距今5000年前的水坝。这个水利工程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早了1000年。它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、最大的水坝。水利工程。

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伟解释说,如果下大雨,从西北山区倾泻而下的洪水将威胁古城的安全。因此,在建城遗址之前,大约距今5100至5000年前,人们首先在靠近山脚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小建筑。那里修建了一座大坝,宽50米至70米,长约5公里。

2009年至2015年,考古人员共发现11座水坝,形成了约13平方公里的库区和湖泊,并通过5公里长的水坝将水引至良渚古城边缘。

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宁远测算,包括内城、外城墙、大坝在内的建设总土方量约为1100万立方米。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,土方量仅6000万立方米多。万立方米还不到良渚古城的1/10。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实施,需要非常强大的规划、组织、建设和保障体系。因此,国际考古界普遍认为良渚文化已达到成熟的民族文明阶段。

那么良渚人如何建设项目呢?考古发现,他们采用的是用草包泥的方法,将泥装入三十至四十厘米的草袋中,然后用芦苇捆扎。他们用裹着草的泥土堆起土台,修筑堤坝。在施工过程中,采用了人海战术。有人把很远的稻草捆起来,运到征地现场。土方装车打捆后,用船运至施工现场,施工人员将其放置在高台上。或者在堤坝上。

考古学家还发现,这些工程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。如果工程中断几个月或者一年,那么考古发掘时就会看到间隔层,所有考古解剖的部分都一下子完成了。这意味着很多人并没有从事农业、手工业等生产劳动,需要良好的后勤保障。仅就粮食生产而言,就必须有足够的产量来支撑庞大工程的进展。

水稻种植

一个粮仓储存20万公斤大米

是什么支撑着良渚古城千年的繁荣?专家的答案是发达的水稻农业。良渚古城周围的平原和沼泽地里,农民们辛勤劳作,支撑着城里的贵族、工匠和大型工程的建设者。

在良渚古城附近的茅山遗址,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片80亩的稻田,田脊上铺着红土。每条岭长约100米,岭间宽度约20米。这意味着每块稻田的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。田间还发现了石犁和牛脚印,专家推测牛拉犁的耕作方式在良渚时期就已经开始了。当时的石镰、石犁与现在使用的基本相同,这说明当时的稻作农业已经比较成熟。

2010年,考古人员在莫角山宫殿区东坡发现了一处灰坑。坑里装满了烧焦的大米,重达10000至15000公斤。同位素检测发现,这些大米并非来自同一个地方,推断这里是负责城市粮食储备的粮仓。

2017年,在宫区南面一处高地上进行钻孔,发现下方有烧焦的稻谷,面积约5000平方米,稻谷堆积厚度约60厘米。专家测算,这里约有20万公斤烧过的稻米,里面还有稻草、木头、绳索的痕迹。应该是粮仓。

那么不同地区的大米库存意味着什么呢?意思是广大地区的人们互相赠送食物或进贡。显然这是良渚社会权力金字塔的顶峰。如果大胆猜测,说不定当时的“良渚王”就住在这里。城里。

它是精神图腾,是权力的象征。

良渚玉器是中国史前时期玉器发展的巅峰。它们是良渚文化中权力的象征,也是沟通天地神灵与人间的物体。可以说,玉器构建了良渚人的文化观念、权力体系和精神世界。

良渚遗址翻山、药山贵族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。其中玉琮,体现了简单的“天圆地圆”的宇宙观,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类型,被认为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器物。人们用来与天地神明沟通的神器;玉斧(斧形)是王权的重要象征;大量出土的玉璧,演变成了后世“青玉祭天”的重要礼器,影响极其深远。

高级墓葬出土的玉器表面有大量的神、人、动物的面部图案。其中,头戴羽冠的人骑着圆眼獠牙的神兽的象征,是良渚人最尊崇的精神图腾。它代表什么?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。有人认为是巫师或墓主骑着神兽升天,也有人认为是良渚地区人民的祖传神话。这尊雕像在良渚文化分布地区广泛流行,表明这是当时人们普遍推崇的一种信仰,而这种信仰的高度一致性表明良渚文化具有很强的同化能力。由于此类文物只出现在富裕阶层的墓葬中,专家推测,这表明富裕阶层拥有进行宗教仪式的权力。这些图案是采用微雕工艺雕刻而成的,但它们是如何雕刻的仍然是个谜。

在良渚玉器中,玉琮被认为是良渚人发明的神像的载体。与今天的佛像有些相似。玉琮可以说是当时神力的代表。顶饰就像一把梳子插在墓主的头上,很像神像上帽子的形象。这大概意味着墓主在祭祀仪式上将自己打扮得像神一样,而对于纹章的垄断也意味着神力的垄断。

今天我们在欣赏这些玉器时,不能仅仅停留在工艺水平上,因为它们标志着人们的身份差异、社会某个群体所掌握的权力以及广阔范围内的共同信仰。这意味着良渚社会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共同的精神世界,而我们最应该从中理解的是良渚社会超越时空的文化力量。

距今约4100年前后,良渚文化突然消失。专家认为,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洪水。刘斌说,当时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北半球,所以很多国家都流传大洪水的传说,杭州1000平方公里的盆地就被洪水淹没了一两千年。

为什么神权政治在古代西方是至高无上的

西方神权至上,是因为西方社会的后封建时代极其短暂。反观中国,自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一直处于后封建时代,神权的弱化和消亡集中在封建时代后期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百家学派大多数人放弃神权思想的原因,因为东周时期,特别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,是封建制度的时期。消失了。

如果在后封建时代给予西方国家更多的时间,让君主政体与神权政体的矛盾进一步激化,或许今天的西方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宗教信仰了。

例如,英国新教的建立,其根源就是君主政体与神权政体的对立。然而,在西方漫长的奴隶封建时期,宗教根深蒂固,君主政体与神权政体的权力差距悬殊。往往君主政体和神权政体之间的斗争是君主双赢、分裂和联盟的一部分。宗教势力攻击其他宗教势力,而不是独立于神权力量的独立对抗。

版权声明:本页面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为用户自行发布,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。E-mail:284563525@qq.com

目录[+]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